恒生指數 (即Hang Seng Index, HSI) 一直以來都是反映香港股市經濟的重要指標,於1964年由恒生銀行研究部負責人關士光先生所編製。關先生 (被譽為「恒指之父」) 原先創造這指數的目的,是用於分析和研究香港本土營商市場的環境趨勢和投入資本回報的可能性。隨後發展,其指數一直沿用到現在來表現香港的經濟狀況,更與之和其他地區的指數作比較和作參考的應用。現在的恆生指數由恒生指數有限公司 (恒指公司) 負責計算及按季檢討,分別由50間各行各業的企業(即藍籌股)組成成份股。其調整考慮因素是根據各上市公司的地位、市值、交投量等等去篩選,然後再作出不同權重比例的安排以計算出來。
恒生指數以1964年7月31日為基數日,基數點為100點,並選出33間上市公司股票為成份股。初時的指數僅供恒生銀行內部參閱,直至1969年11月24日才正式向外發報,設定基數點為150點。當時的上市公司總數不過60多間,主要是在香港駐紮和以本地業務為主的外資大行為主要。在1969年至90年代初期,這些公司的發展亦推動著香港經濟的活動。當時的香港正值急速成長的市場,營商環境的吸引令商人不斷加大投資力度,香港的經濟也因而獲得相輔相成之勢,指數的可觀性升幅更顯示出市場擁有一直走好的趨勢。
去到90年代初,國內推行改革開放政策,擁有充足資本和資源的企業逐漸形成。其發展的速度相當凌厲,利用著國內的天然因素和開始在國際社會上的發展,企業開始做得有紋有路。更於1992年8月4日首次加入中信泰富 (後期改名為中信股份0267.hk) 成為恒生指數的成份股,更大發揮企業的地位,更好發展企業的可能。而其擁有著中國資本背景的身份,因而也稱為紅籌股。隨著這類公司的成功,國內的一些企業也陸續加入到香港的資本市場,推舉上市並成為指數成份股。因此,指數的推升重點,便慢慢地由外資和本地企業為主的企業,轉為這些國內初生之犢不畏虎的一系列中資企業。
到了2000年以後,恒生指數的上升勢頭開始減慢,甚至乎只有走波幅的行情。這種情況亦代表著香港的經濟發展出現停滯不前的問題,部分原因可能是近年分別由人為和天然而導致的災害頻頻出現造成。要令市場處於穩定狀態已經困難,何況要各行各業繼續推升業績去支持指數的上升。除此之外,更大的可能是社會的轉變,重心不再是舊經濟農業社會的生產和製造,而是新經濟網絡世界的利用和應用。要令恒指重拾升勢,必須要有一個理想環境的基礎,再配合現代社會的發展,才能為指數產生一定程度的進步空間,發揮香港人迎難而上的精神,繼續GOGOGO。
資料來源: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
期望與您們(每位親愛的讀者)一起成長和見證。